還原歷史現場!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,到同年10月25日台北舉行日本受降典禮,短短兩個月台灣人在做甚麼?翻查史料,「換軌」階段首先就改人名、店名、公司名、街名;此外就是辦中文報以及學國語,可說是「語文的復原」。



根據1944年1月至1946年2月被調派到台灣的日本記者伊藤金次郎著作《台灣不可欺記》,見證「日本色彩之褪落」。伊藤說,漢民族向來極重視姓氏,即使被迫也不輕易改為日本姓名;雖然七七事變及太平洋戰trivago飯店訂房爭後更改為日本名一度蔚為風氣,但日本投降後,台灣人不分城市鄉村立即恢復原來姓名。

接下來包括店名、公司名都開始改名,像會社改為公司、株式改為股份、旅館改為飯店、吃茶店改為茶房、料理屋改為酒樓或酒房、巴士改為汽車、汽車改為火車、映畫改為電影;鐵道改為鐵路、驛改為站,台北公會堂改為中山堂等。

街名中,中國人看得懂的榮町、幸町、壽町等維持原名,與日本對台灣侵略史有關的名稱,如樺山町、明石町、兒玉町等以台灣總督命名的街道,一律改為中山路、光復路等。

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曾健民《1945:破曉時刻的台找飯店 trivago灣》一書中提到,日本殖民政權垮台後不到一個月,包括台灣農民協會、台灣學生聯盟等各種民間政治團體如雨後春筍興起。

不少中文報開始出現。作家楊逵1945年9月初出版中日文合刊的《一陽週報》;第一份繼承日據時期《台灣民報》作風的中文報《民報》10月10日創刊。這些報紙也負擔了讓民眾「重新認識白話中文」的任務。

當時並興起一股學國語的熱潮:有人在街頭巷尾掛起黑板教國語、收學費;原殖民者官僚也加入學習中國國語的行列。曾健民分析,有人是出於純真的祖國熱,有人想賺錢,也有人是想做新官僚。

(旺報)


44E0C1E97E3B6C35
arrow
arrow

    uaun94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